2025年暑期,南昌大学工会组织五支劳模科技服务团,以“百年工运践初心 劳模科技助振兴”为主题,奔赴多地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与理论宣讲活动,将前沿知识、创新技术和党的关怀送至田间地头、厂矿企业与科研一线,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乡村振兴。
一、 跨越千里,播撒科学种子与生态希望

全国先进工作者杨柏云教授率领团队,历时一个多月,于省内外开展科技服务。团队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协助开展兰科植物本底调查与保育基地建设,并于官山自然保护区成功回归台湾独蒜兰、风兰等珍稀物种,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广东中山、南昌二中开展的系列科普讲座与实验培训,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科学兴趣。团队指导的学子在第三十四届全国生物奥赛中取得总成绩全国第六的优异成绩。此外,团队还深入进贤县农业企业,为哈密瓜反季节栽培提供技术咨询,切实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二、科技兴农,谱写“稻鳖”“莲鳖”共富新篇

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洪一江教授率领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深入九江市德安县,直面当地产业结构单一与农民增收乏力的发展瓶颈。团队以“稻鳖”“莲鳖”生态种养模式作为科技兴农的突破口,通过搭建示范基地、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实现了三大成效:一是水稻、莲子产量与品质双双提升,达到绿色标准;二是鳖的成活率大幅提高,带动综合效益提升近50%;三是培育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当地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注入了持续的科技动能。
三、扎根红土地,宣讲理论与探寻共富路径

南昌大学“立德树人标兵”皮艳清教授及团队成员深入革命圣地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等地,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走访、与农村致富带头人座谈等形式,细致了解当地在红色资源挖掘利用、乡村产业发展、村民收入结构变化等方面的现状与需求。结合调研实际,团队积极面向基层群众开展理论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解读国家大政方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乡村振兴凝聚思想共识、注入精神动力。
四、校企协同,共筑边坡安全科技防线

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蒋水华教授率领志愿服务团,与交通设计院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技术交流。会上,蒋水华教授系统展示了团队在边坡失稳机理、人工智能风险评估及智能监测预警平台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双方围绕复杂条件下公路边坡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等核心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在技术攻关、平台共建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共识,标志着校院双方在边坡安全领域的科研合作步入新阶段。
五、情系苗岭,解码民族团结实践密码

6月28日至7月5日,全国最美辅导员胡邦宁率江西省教育系统胡邦宁名师工作室赴贵州凯里、贵阳开展实践活动。在邹德凤老师等指导下,队员们通过解码公共空间民族符号、与优秀党务工作者杨朝群座谈、聆听微党课、赴贵州民族大学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深化了对民族团结的认知。实践形成了多份专题报告与纪实视频,成果获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为探索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青年实践样本。
此次暑期系列服务活动,是南昌大学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学科与人才优势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各位教师及团队深入基层,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送到百姓家门前,不仅为服务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与理论活力,更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与为民情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南大智慧”与“南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