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校务公开» 师德建设»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人本”动机与路径选择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人本”动机与路径选择
编辑:毛东生 龚晓兵 巫小丹 刘志凤   时间:2009-10-14  访问: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人本”动机与路径选择
毛东生 龚晓兵 巫小丹 刘志凤
    高校发展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人”,包括现实教育活动中的学生和教师。必须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师发展为依托,以师德建设为纽带,做到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重管理,更重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才能真正打造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
    一、师生关系的应然与实然
  (一)应然 师生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为普遍和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历经社会发展,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都有一些差异,但存在共同的基本特征。理想的师生关系将惠及学生的一生,其特征是:
    1.尊重与宽容 主要体现在教师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为每一个生命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尊重教师,亲近教师。
    2.平等与主导 《学记》中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建立的基础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师生应是“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的亦师亦友型民主、平等、亲密的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角色效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互动与交流 教育是人和人心灵的相互接触,知识在交流中增长,师生情谊也在互动中与日俱增。师生间的语言可以相互取暖。良性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打破单向度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双向交流。
    4.合作与共享 信息社会发展,任何人的学习精力和时间都有限,教师也不可能样样精通,处于知识顶端位置的大学教师也可能存在知识的盲点,而学生却可能在某些方面的知识超越教师,也会有自己的洞见,因此,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也就成为师生共同提高的重要手段。
    5.“仁者医心” 古语有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要努力做到传授学生知识、了解学生心理、纠正错误观念、引导学生行为,能够以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更能在教学实践中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是使用工具去影响学生,而应该以实际行动为学生“医心”,培养积极阳光、人格高尚的人。
  (二)实然 尽管我们说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好的,我们不能因枝节问题而一叶障目,影响了对主流的判断,但在校园里,确实还存在着不和谐音符,我们不可否认,更不能忽视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生地位的不对等 在现实中,大部分的教育活动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对话、相互尊重,而是尊与从、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教师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没有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置于重要位置,导致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显而易见。
    2.知识传递的单向度 大学知识传递的过程尽管现在加入了互动的成分,但总体还是贯彻一种单向度的灌输式传输,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是学生不能参与主动互动,而是想互动的机会不多,有的教师根本不希望学生来互动。
    3.师道尊严逐渐消弭 师生地位不对等,并不就表明教师非常尊贵。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所改变,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也出现了变化。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泛起、教师职业普遍的清贫,加上有的教师品行不端,使得人们对教师颇多微词,师道尊严受到严重挑战。
    4.出现极端行为方式 缺乏平等交流与沟通,必然造成不良师生关系,造成师生之间相互误解、抱怨,甚至激化成矛盾,发生恶性事件。
    5.教师自身发展不畅 我国许多高校热衷学校校园建设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重视教育相关产业发展,却忽视了作为发展主体的教师本身。世界上最重视教师的国家据说是芬兰,对教育的重视让这个小国的教师对自身的角色无比热爱,身为教师的荣誉感油然心生。对比芬兰的教师地位,我国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的权益保障就显得力不从心。
    很显然,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主要是师德出现了问题。古语有云:“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足见德之重要。师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首重师德,真正能够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教师人格和道德的力量。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教师的师德“作为”缺乏认同。这些问题存在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落差在于没有“以人为本”。这其中既存在教师没有以学生为本的行为,也存在管理者没有以教师为本的因素。
    二、以人为本与师德建设的动机
    教师和学生作为两个主体,并不天然地处于一种对立状态,其间的联结点就是作为软体的隐性文化——师德,着力于是否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师德理念。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不仅是悠久的传统,也已成为世界共识,更是我国高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关系到教育的兴衰和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和人类的未来。
  (一)人本传统 以人为本的说法古已有之。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就有“人为贵”的人本观。《营子·霸言》也说:“夫霸王之所使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乱则国危。”现代高等教育回归到人本身,强调“以人为本”,是对古代教育思想精华部分的合理继承。
  (二)社会共识 “以人为本”追求对人本身的关照、关怀,是完整全面地关照、关怀人和发展提升人,是把人和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在目的上为了人的发展,在行动上为促进人的发展,从机制上保障人的发展。从世界范围看,经过现代工业文明所谓物质本位阶段后,加之现代市场经济思潮的冲击,教师的人文精神多有失落。提倡以人为本,已成为各国发展教育的共识。倡导以人为本的师德,就是倡导回归教育的本源,重新回归到人的教育。
  (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必然选择以人为本的师德,它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关怀、发展学生为本和关怀、发展教师为本的“人”本原则,前者包含了新的全面的学生发展观,后者体现着关怀教师的幸福生存和终身发展,两者互相依存。
基于学生为本的视角,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人本关爱的巨大作用,这需要良好的师德来作为支撑。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师德建设的现实需要。
    基于教师为本的视角,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要的存在是促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基础,教师的发展需要自我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将教师的自身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这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根本手段和突破点,将有助于实现教师德福一致。如前所述,以人为本的“人”也包括教师本身,只有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出了高素质的教师,教师自身得到了发展,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会更好地去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从这点看,必将成为师德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以人为本与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人本理念,是追求对人本身的关怀。对于师生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愤怒、迷惘过后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自省、反思教育问题,检讨教育者与管理者自身行为,并探索途径来扭转。
  (一)奖优与罚劣 长期以来,师德教育都是学校的相对薄弱环节,调整的手段无非两个:一是鼓励人性,二是惩罚动物性。要加大对师德高尚的教师奖励与激励,做好典型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并加大对师德的教育与培训,在注重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提高的同时,要加强对教师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把师德教育纳入到教师的职务培训中去。
    同时,加强对师德的检查与督促。要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和师德建设督导委员会,形成“学校(管理者及管理部门检查)、教师(同事互评)、学生(参评)”的师德立体监督网络,涵盖学校的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学生监督、团体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多方面监督,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督导不仅在课堂内,更应在课堂外,以引导教师自觉行为,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改革现行评价制度 要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与体系。教师的一些科研行为与现象其实颇受学生诟病,从而影响到学生对师德的评价。现行对教师的评价导向是既要有讲授,又要有著述,至于讲授的效果与质量如何,没有人去深究,著述就成为可以眼见的量化产物。有些书其实是“伪出版”——索然无味,启智乏力,得不到书商和读者的青睐,仅仅是项目或课题结题需要。比此更为常见的现象是,迫于评职称、完成科研任务的需要,众多的教师疲于制造论文,这当中不乏有创见的文章,但低水平重复也层出不穷,催生了许多学术泡沫,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屡见不鲜,以致有人惊呼“大学成了(学术)垃圾制造场”。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又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学术操守自然会成为学生评价师德的重要要素,自身学术失德的教师又以何去教育学生?因此,必须改变评价机制与体系,看一个教师,既要看他的科研论著数量,更要看他的科研论著质量;既要看讲授课程的质量与效果,也要看其教书育人的方法与态度,更要参考其所教学生的成就,建立起一个动态的立体评价系统。
  (三)变管理为服务 高校不是政府行政机关,应该改变计划经济下的思维方式,减少强制性措施,真正变管理为服务。这一点,在学生工作方面,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是鼓励因材施教。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以自我中心的理想对学生塑形,每一个个体都有其优势和劣处,必须符合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应该引导其扬长避短,实现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
其次,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是为人的服务,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必须“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这就要求教育与受教育的双方同样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四)加强教师的终身学习理念教师要教给学生东西,自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东西。现代信息社会瞬息万变,必须加强学习,终身不断充电,才可以避免“本领恐慌”,在竞争中不落人后。教师要树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要加强自我的羞耻心教育与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师荣辱观和金钱观,做到知荣明耻。大学是社会精神领袖,教师失德是大学的耻辱。
  (五)强化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意识大学生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使命同时也给教师带来责任与使命。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讲的其实并不仅仅在于老师教育了学生,其功德需要学生感恩,它其实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做人家一天的老师,就要尽到一天的责任与义务,肩负家长教育孩子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失德与失范,是教师的失责。因此,要注重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学生正确的的挫折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施行人本管理 要切实关心教师的发展,真正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关心他们的待遇提高和职称晋升,切实维护教师利益,重视其个体发展需要,解决其后顾之忧。作为管理者,要深入教学科研一线听取意见,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将师德建设与解决教师困难相结合。在这方面,如果真正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的话,就必将让所有教师能够对学校管理与服务工作实现从“基本认可-满意-感激”的飞跃,就能够获得教师的真心,自然他们为学校的发展也将不遗余力。
综上所述,师德建设要靠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通力合作,注重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建构高尚的师德师风。只有先以教师为本,教师才能更好地以学生为本,这样师生关系才能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引领的四大功能其实着眼点都在于教师,需要依托于良好的师德来实现,否则就无从谈起。只有加强师德建设,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健康与和谐,校园才能更加文明与平安。(原文6516字,有删节)

发表评论
南昌大学工会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225 传真:0791-83969225 E-mail:gh@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