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模范引领  >  立德树人  >  正文

师德,亟需与时俱进

编辑:佚名     时间:2019-06-18     访问:

因为有了教师节,9月便蕴涵了更丰富的意义。 鲜花、献礼、祝福、期盼……以“尊师重教”为宗旨设立的教师节如此走过了20年。当20年后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却要反思

师德,为什么?

20年间,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今天的“教育”、今天的“学校”、今天的“教师”,都已有新的诠释。变迁的时代、转型中的社会、改革中的教育,“教师”角色该怎样定位?事实上,这也是广大教师深感困惑并努力求解的命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把今年教师节的活动主题锁定为“师德”——教师角色定位的核心议题。

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的道德,师德在我国一直以来被与“高尚”挂钩,“灵魂工程师”、“无私奉献”、“蜡烛精神”、“为人师表”成为社会衡量教师的潜标尺。除此,还有诸如“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等一些政治层面的要求也被纳入师德规范。有人戏称师德规范对从业者的要求堪比模范共产党员。但是,这一师德理念在时代变迁的大潮和社会转型的急流中,被冲得步伐踉跄,一些师德失范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舆论惊呼“师德滑坡”。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滑坡”?客观地说,有关方面对师德建设不可谓不重视,多少会议、多少文件都以此为主题。遗憾的是,师德教育面对师德滑坡正像众所周知的那样,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我们谴责师德失范行为,何况那些行为中有些不独是违背为师者的道德,也违背了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我们赞成并认同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应该高于一般职业,毕竟,教师从事的职业关系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但是,只有批评是不够的,因为批评代替不了重建,而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命题是,必须尽快着手师德重建。

师德重建,必须充分考虑时代的特点、社会的变迁以及教师职业的演进。事实上,目前的“师德困境”本身正是旧有的师德规范与时代和社会不相适应的必然反映。

我们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知识获得途径空前广阔的时代,学校已非学习知识的惟一之选,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e时代向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空前的挑战;

我们身处一个嬗变中的社会——“市场”代替“计划”,其给社会带来的变革远非经济领域。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带上“市场”的特点,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而随着一个多元社会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日趋多元化,民主社会,法治文明,对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以及教师的从教行为势必产生深刻的影响。

所有这些,昭示着我们必须更新师德观念,调整师德评判取向。

重建师德,还需要对许多问题做冷静的反思。比如:现行的师德规范是不是有“高、大、全”的倾向.要求太理想化、高而难攀,反而对教师行为底线缺乏规定的问题;是否对教育的职业特点尊重不够,而且条文流于空洞、欠缺操作性;在师德的定位上,是否欠缺“以人为本”的考量?在师德建设上,是不是忽视了师德作为道德的本质特性,对于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注重不够,而把师德外化、师德教育“政治化”?

毫无疑问,只有真正合乎时代精神、充分体现职业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尊重道德规律的师德规范,才有可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自觉遵守,师德规范也才可能真正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因此,我们期望师德规范的修订能够强调职业精神,尊重道德属性,更多地从教师职业特点的角度、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既看到教师职业神圣性的一面.也考虑到其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平凡性,承认教师的职业境界是有层次之别的,既要有适度超前的高度上的要求,又要明确行为底线;让教师成为师德建设主动参与的主体,而非工具性的建设对象。

我们倡导,让广大教师有渠道、有机会参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使新规范得到尽可能广泛的认可。因为,教师是师德规范的实践主体,师德既关乎着教书育人的事业,也关乎着教师的职业幸福。

——摘自《中国教工》总第356期